选择一所学校...
返回到头条

【志成·强学术】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探索教学方式变革

11/10/2023 5:56:00 PM 阅读:254次

供稿 | 高洁煌

审核 | 孔令惠


金秋送爽,秋叶蹁跹。10月24日,“202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专委会年会”在我校召开,地理教研组周桂生、李娜、李兴波、高洁煌四位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周桂生老师的《地表形态的塑造》一课由新闻导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张掖地区的地貌,识别不同地貌及内、外力作用留下的“痕迹”,引发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成因。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型感受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描述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最后周老师通过课下作业进一步鼓励学生用地理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探究不同地区地貌的形成过程。

李娜老师的《探究河流地貌》一课遵循“情境感知一实验模拟一分析探究一共同构建”的思路,探究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借助学生制作的冲积扇视频及遥感影像,分析冲积扇的形成过程;通过模拟实验和遥感影像,分析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通过模拟实验分析三角洲成因,并比较其与冲积扇的不同点;通过小组合作对比探究祁连山麓昌马冲积扇和长江三角洲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差异,将分析结果展示并进行全班讨论。最后李老师以我们生活在冲积平原上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

李兴波老师的《土壤(第二课时)》围绕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探究,利用学生在野外实践的过程中采样的土壤,引导学生观察并借助化学实验,分析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来源,强调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学科融合,加强跨学科的学习应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比分析红壤与黑土的形成,启发学生自主建构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其内在关系,助力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最后李老师用“为土壤代言,与人类对话”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土壤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提升人地协调观,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高洁煌老师的《植被(第二课时)》一课通过“寻秋志成校园”引导学生总结前期植被观察活动中的收获与体会,并借助学生“探秘首都公园”的实践成果,启发学生分析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成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植被演替的过程,逐步引导学生从不同时空维度认识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自主建构关系图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启发学生爱护天然植被,“共建绿色家园”。最后,高老师借助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持续观察校园植被并记录其变化,鼓励学生欣赏校园秋季美景,感受志成文化魅力,收获新的“志成秋悟”。从实践到课堂,又从课堂到实践,高老师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基于不同的学情,四位老师的四节课都从单元整体设计出发,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大胆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落实与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各位专家和刘继忠校长对这四节课的设计和实施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课堂设计地理味道浓厚”、“结构清晰,教学组织丝丝入扣”、“课堂节奏松弛有度,设问引导生成自然”、“学生参与度高,课堂达成度高”。同时评课专家们从教学理念、目标设计、活动开展、作业布置等方面对青年教师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令所有参与听评课的老师都受益匪浅。

一节好课的呈现,背后不仅有教师的个人努力,还有教、备研组的群策群力、共同研讨,更有西城区教研员宋颢老师、邬雪梅老师高站位的精准指导。

此次活动虽然已经圆满落幕,但是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仍在继续。专家们独到的见解和建议,在地理组青年教师中引发了持久的讨论。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向下扎根,向上开花。地理组的老师们还将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程理念,用好新教材,探索更有利于落实和提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式,总结出更适合于我校学情的课堂教学策略和实践方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