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所学校...
返回到头条

【志成·强学术】 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探索教学方式变革——高中部地理组课例研修活动

12/29/2023 2:39:00 PM 阅读:247次

供稿 | 马辉辉

审核 | 孔令惠


自10月24日至12月7日,历时一个半月的时间,高中部地理组七位青年教师积极探索核心素养落实课堂的有效措施,先后完成11节展示课。多轮的备课、授课、评课、反思、改进,帮助青年教师把握新课标、读懂新教材、备战新高考,同时促进了青年教师加强知识联系、提升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10月24日,“202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专委会年会”在我校隆重召开,会上,周桂生、李娜、李兴波、高洁煌四位青年教师进行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

11月27日、11月30日,费搏、李月娇、马辉辉三位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我校“志成杯”比赛,他们的课堂侧重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真实情境中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区域视角下多要素的综合分析。

费搏老师的《地理视角看新疆“海鲜”产业发展》一课,以“新疆海鲜”登上微博热搜的新闻作为引入,创设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梳理新疆渔业的发展历史,归纳不同时期影响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因地制宜的视角认识产业布局。进而将所学内容迁移应用,探究当下三文鱼产业在新疆的布局与发展,并通过图文资料,分析产业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视角。课堂最后,师生面向未来,通过小组讨论、辩论,评估南疆红旗农场扩大海鲜养殖规模的可行性,激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深入思考,加深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感悟。

李月娇老师的《“蔚来”已来,共赴未来——以地理视角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一课,利用蔚来落户合肥、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集聚合肥的实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集聚的好处和工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国家尺度多角度辩证思考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最后通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世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生态环境改善贡献中国力量的实例,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注重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落实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社会热点,理解国家发展战略,助力学生提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马辉辉老师的《大气受热过程》一课,按照“情境感知-原理说明-实践应用-共同建构”的思路,引导学生探究大气受热过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时空尺度下气温变化的成因以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晴天昼夜温差大”源自学生的生活体验,但对其成因却存在认知偏差,片面地认为是晴天白天气温高造成的。授课时恰逢金秋,教师以该真实问题为导入,引发学生对大气受热原理的好奇。并通过板图板画和环环相扣的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最后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为何晴天昼夜温差大?”、“为何拉萨年太阳辐射量大而日均最高气温反而低?”、“何为碳中和能缓解全球变暖?”。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环境下综合分析地理要素、探究气温变化的成因,提高了自身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12月7日,在我校举办的“2023年西城区科研月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专场”活动中,高洁煌、李兴波老师再次承担展示课任务。高洁煌老师的《探秘绿色星球-植被》、李兴波老师的《探秘绿色星球-土壤》,以学生观察植被、土壤的实践作业为教学情境,从不同的时空尺度引发学生思考植被、土壤的观察角度和结构特征,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与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关注跨学科知识渗透、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最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展示课为依托的课例研修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措施,它不仅提升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还增强了地理教研组的团队凝聚力,形成信任、互助、共享的学习共同体。一节好课的背后,有青年教师踏实勤恳的个人付出,也有组内前辈教师们的悉心教导和温暖陪伴,更有研修学院教研员们的高位引领和精准指导。

高中部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将秉承育人初心,继续探索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课堂的有效措施,致力于让每个学生学会用地理视角欣赏大千世界,感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