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所学校...
返回到头条

那年,我们去当兵

4/6/2021 3:13:00 PM 北京三十五中校史研究会 阅读:2485次

那年,我们去当兵

作者:1967届初二4班  刘季英 / 编辑:胡晓梅 吕曦 / 校对:张大陆

那年我还不到17岁,正在北京三十五中学上初中,说是上学,其实从1966年6月文革开始后学校就瘫痪了,没有再上过一节课。但我还时不时地到学校去看看,一天早上,学校教学楼墙壁上张贴出征兵布告。那时正处于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热潮,解放军是一所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是革命的大熔炉,投身革命队伍,当兵保祖国,解放全人类已成为我们每一个年轻人的热望。开动员会的那天,我早早就来到会场,会场设在学生食堂,也就是一个很大的平房,里面四周堆放着冬储大白菜,中间挤满了同学,甚至连饭桌和凳子上也站着人。这时,一位身穿海军呢子军装的首长走上前台。穿呢子军服,这得是什么官呀?人家是舰艇部队的才穿呢子服呢……同学们小声互相议论着。首长精神抖擞地敬了一个军礼,接着诵读毛主席的最高指示,“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随后作征兵动员报告。首长威武端庄的军姿仪表,所描述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波的军旅生活着实让我和我的同学羡慕和向往,尽管还没到入伍年龄,但还是当即报名踊跃应征。1968年4月参军留念..jpg

通知体检的名单很快就公布了,因为年龄的原因自然不会有我。可没过两天又通知部分同学参加体检,其中我们班有我、刘增喜和另一个同学。后来才听说,因为学校没有完成征兵指标,只得让我们这些年龄小的同学去补充。

接到体检通知当然十分高兴,我们结伴步行来到指定的北大医院。体检前,医务人员还组织我们学习毛主席语录,然后才按照程序体检。体检过后,等待通知的日子显得特别漫长,焦急而又忐忑的心情一直萦绕着我,每天都要跑到学校去打听消息,直至一天看到学校门口张贴出参军光荣的大红喜报,我的名字也赫然列在其中,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啦,立刻跑回家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也都为我实现心愿而高兴。

随后的几天,就是办理户口和粮油关系的转移,到区武装部领取军装被服,与同学合影留念,参加区政府举办的电影招待会,记得上演的是《海鹰》,影片中充满勇敢乐观的战斗情节,更加引发起对蓝色海洋军旅生活的遐想。

2月18日,刚刚过完17岁生日的我参军出发了。那天,天还没亮,我背上背包穿上崭新的军装,在爸爸和哥哥姐姐的陪同下到区政府集合,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我穿过密密的人群进入区政府大礼堂,武装部清点人数后,按照连排班的编制把我们带到路边的大轿车内,我和刘增喜分在同一个班,也就坐在同一辆车了,几年的同学生活和即将开始的军旅生涯恰如歌曲所唱,“革命和友谊把我们连在一起”。为了便于管理,接兵连还任命八中老高三的程文军为我们班长,大家都开玩笑说,祝贺啊,程班长,刚当兵就当官啦。

车队很快到达永定门火车站,此时的站前广场已被来自全市各区的新兵挤得满满的,不仅市、区的领导到现场欢送,一些亲属还有同学骑自行车赶来相送,场面十分壮观热烈。

在接兵团的统一指挥下,我们依次很快登上由闷罐车厢组成的军列。闷罐车厢内倒也干净,用木板分成上下两层,上面铺有苇席,车厢中间有一个取暖用的煤炉子,旁边堆放着一些煤炭,车厢顶部吊着一盏用于夜间照明的气灯。

进入车厢后,大家纷纷挤到狭小的车窗挥手告别,透过车窗,只见站台上红旗飞舞锣鼓喧天欢声雷动,列车上下人们挥动的《毛主席语录》汇成一片红色海洋……这时,一声汽笛,把人们的情绪推向高潮,在热烈的欢呼声中列车缓缓驶离了车站。

我们将驶向那里?一上火车,接兵排长就宣布了纪律,其中一条就是不准打听目的地,这是军事秘密。军事秘密,以前只是在小说中读到的情节如今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不,就在我们身上,不由更增加了几分自豪和神秘感。送同学参军纪念 前排左起 刘季英、刘增喜 满开政 王福泰  后排左起 侯泉海 许树崑  赵越 吴经之  张锐刚 李铁军 1968年2月13日.jpg

列车启动后不久,排长就要求以班为单位,每人介绍自己的情况以增加相互间的了解。由此得知,大部分新兵来自学校少数来自工厂,但无论来自哪里,从今天起我们就是战友了。

列车行驶了不长时间,车厢里漫延起香烟的味道,“谁在抽烟?谁在抽烟?把烟掐了。”有人高喊。刚刚走上社会的学生基本都不会抽烟,潜意识中还认为抽烟是不良行为,“把烟掐了”,“把烟掐死”……声音此起彼伏,喊着喊着最后演变成“把抽烟的掐死”,接着便是一阵哄堂大笑,快乐和青春洋溢在整个车厢。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理想的火热年代。一路上排长一会儿指挥大家唱革命歌曲,一会儿又带头讲用毛主席著作。清楚记得,第二天上午“天天读”的时候,排长站在车厢中央为我们讲解《为人民服务》,他说,现在世界上只有两个人没私心,谁呀?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林副主席。其他人都有私心,都要斗私批修,狠斗私心一闪念……我们这些新兵十分虔诚而又认真地听着、记着。如今,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社会政治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那时发生的事情,现在的人们可能会感到可笑、不能理解,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就是这个样子啊。

列车风驰电掣向前飞奔,刘增喜靠近我悄悄地说,“咱们到威海去。”威海,甲午战争的主要事发地,历史课上早已熟悉的地名。“你怎么知道的?”我悄悄反问。“你发现没有,排长他们的旅行包上面都印的是威海制造。”他讲述着自己的理由,“不信你去看看。”我也就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凑到排长他们的行李跟前一看,果不其然。加之火车已经进入津浦线,心中对“军事秘密”也有了一个大概的判断。

不知又经过多少个兵站,也不知又停过多少次车……列车到了兰村后甩下了几节车厢,听说这部分新兵要到青岛去,我们则要继续东行。到了第二天深夜,列车终于到达了终点站烟台。夜幕中开始下雪了,我们被带到海军烟台山招待所,此时已是下半夜,可亢奋中的我们根本不知劳累,很多人冒雪抄小路跑到山脚海边,回来后颇为得意地炫耀,“嘿,我尝了,海水真是咸的……”

天亮了,接兵团领导又宣布,一部分新兵去蓬莱,一部分去石岛,我和大部分新兵到威海。雪一直在下,而且越下越大,我们又爬上敞篷大卡车出发了,一路天寒地冻朔风飞雪,恰似“风卷红旗冻不翻”,但每一个人都热情饱满斗志昂扬,丝毫没有瑟缩寒冷的感觉。“雪中行军情更迫”,于上午抵达县级小市威海,车队穿过简陋冷清的街道驶入了威海水警区。在靠近码头的大礼堂里,我们再一次面临分配,我们班全都被分到刘公岛,我们背着背包登上登陆艇,一阵风浪颠簸,很快就到达刘公岛马井子港湾。码头上,部队首长和同志们早已列队敲锣打鼓地欢迎我们,在老兵的带领下来到了我们的部队——威海鱼雷快艇基地。于此,便开始了长达12年终生难忘的海岛军旅生涯……是年,1968年,隆冬。

(北京三十五中校史研究会)校徽.jpg



作者简介

刘季英 1964年入本校,1968年参军,在北海舰队威海水警区刘公岛快艇基地服役,1979年转业在公安部工作,2010年退休。